客服热线:0537-2162136

2010年我国集中供热技术发展展望

2020-09-09 14:54:44浏览:1049评论:0来源:供热采暖论坛   

 2010年我国集中供热技术发展展望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按照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和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9年召开的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我们加强技术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改革开放二十年,我国的集中供热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668个设市城市中,268个城市建有集中供热设施,全国集中供热面积已达86540万平米。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供热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得到推广应用。展望2010年,随着我国加入WTO,集中供热将面临新的竞争和挑战,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推进技术创新中步子更大一些、更快一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供热系统工艺、设备、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术水平有较大提高,缩小与供热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要实现供热技术的进步,关键在于抓好二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完善的技术开发体系;二是推广供热节能新技术。

集中供热技术发展的问题

1、集中供热目前正受到其他采暖(制冷)能源和供应方式的有力竞争,,以煤炭为燃料的热电联产和集中锅炉房供热受到严峻挑战:一是如何降低初投资(包括热源、热网、热力站的投资);二是如何完善供热系统,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供热成本。


2、由于缺乏完善的供热规划,造成供热工程短期行为居多,建设项目盲目上马,有些热源建成后负荷跟不上,出现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因此热源厂的建设要做好前期的规划工作,避免重复建设,杜绝投资和资源浪费。

3、集中供热负荷以采暖和工业负荷为主,生活热水负荷占的比例很小,集中供热的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4、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我国的供热锅炉主要以中小燃煤锅炉为主,量大面广。由于中小锅炉烟气排放高度低,对城市环境空气的污染相对较大。控制中小燃煤锅炉造成的低空污染是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关键之一。因而我们应积极寻求脱硫效率高、运行费用低、一次投资少的好技术项目。

5、运行稳定可靠的适合中小燃煤锅炉的脱硫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推进供热产业的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各供热企业应根据需要及时构筑各具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条件的大型供热企业可以组建区域性的供热技术开发中心,紧密结合集中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及时跟踪国内外供热行业新技术、新成果,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攻关。

2、加强产学研合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吸引优秀科技开发人员到供热企业工作。

3、增加技术开发投入,企业每年应拿出营业额的5%以上用于科研开发的经费。


4、推动热力设计、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将现有的热力设计院改制成科技型企业,对其他的技术开发机构也要采取多种形式转制或专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建城市供热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对国家重大供热技术项目给与重点扶持,鼓励各供热企业成立供热技术开发中心,促进供热技术的开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对国内现有的热力设计院进行重组,形成二到三家具有雄厚研发能力的供热规划、设计、研究机构,推动城市供热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5、加快制定有关技术创新的鼓励政策。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尽快研究制定各种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包括技术创新条例、无型资产评估、技术入股管理等,为技术创新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6、建立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激活现有科技资源,把人才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投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事业,使他们在实践中尽快锻炼成长。加大对突出贡献的科技和管理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技术创新。

7、大力开展科普教育,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不断提高职工的科学素质水平。

集中供热技术发展展望

预计今后十年,集中供热企业将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集中供热效率的提高有赖于技术发展的创新与推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供热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

锅炉自动控制、换热站自动控制、无人值守自动供热机组等将的到广泛应用、自动化控制水平的提高,不仅保证了供热的可靠性,而且提高了供热效率。

2、大型供热机组比重增加


一些城市未满足热负荷的急剧增加,正建设单机容量100兆瓦以上的大型供热机组,代替小型供热机组,200兆瓦以上的供热机组也在太原、北京、沈阳等城市投入运行,大型供热机组比重将日益增加。

3、城市热、电、冷联产快速发展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既需供热又供冷的公用建筑大量增加,一些城市以热电厂为热源,实行热、电、冷联供。夏季热负荷的增加,使热电厂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4、多热源联网以运行日益得到发展


多热源联网运行可以优化生产和运行方式,增加热网运行的灵活性、互补性,提高系统的经济和可靠性,系统对自动监控、微机仿真、变流量压力控制技术要求较高。随着供热规模的扩大,热源数量的增加,沈阳、牡丹江等北方城市以开始尝试多热源联网运行。多热源联网运行是降低供热成本的有效手段。

5、分户计量开始实施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颁布实施和人们节能意识的提高,以促进供热系统和节能为目的的采暖分户计量工作开始实施,温控阀、热量表、自力式压差控制器、自力时流量调节阀、变频循环水泵、蓄热器等在供热系统中推广应用。

6、循环流化床锅炉得以推广


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热效率高,煤种适应性广,炉膛低温燃烧,氮氧化物生成少,可进行炉内加钙脱硫,对水冷壁进行防磨高导改造等诸多优点,因此得以在热电厂和集中供热锅炉房推广应用。目前全国已有近200台75吨/时循环流化床锅炉在运行,应用数量还将扩大。

7、大力推广锅炉节能技术

利用锅炉自动控制,分层给煤燃烧,水泵、风机的变频调速等技术,高效省煤器等降低锅炉房能耗指标。 8、城市供热开始引进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公用事业市场化的趋势已经形成,集中供热产业已逐渐由独占走向竞争,有关省市已出台有关公用事业行业引进竞争的政策,鼓励不同所有制的资本参与城市供热投资,对提高供热管理水平,降低供热成本,保障了用户权益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9、开始使用洁净燃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加强,以油、气、水煤浆等洁净的燃料代替煤炭而作为都市使用的主要一次能源已成为必然趋势。部分城市开始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热电厂,已达到高效、节能、减少污染、提高电网调峰能力的目的。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主要特点:

(1)热效率高。一般大型火力发电厂的热效率为30—40%,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厂的热效率可高达50%以上。


(2)污染少。与燃煤火力发电厂相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过程用水减少50%,排放二氧化碳减少58%,氮氧化物减少81%,灰尘减少95%,二氧化硫和炉渣排放减少100%。


(3)机组运行机动灵活,启停方便。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从启动到满负荷运行,一般不到二十分钟,快速启停时,时间更短。在运行方面,它即可按联合循环联合循环运行,又可按单循环运行。


(4)安装方便,建设周期短。单循环燃气机组从签约到并网发电大约不到一年时间,联合循环机组约为二年,与大型火电机组相比,一般可以提前二~三年投产。

10、供热新能源开发方兴未艾

地热能、核能、热泵、垃圾焚烧、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日益得到重视,促进了供热能源结构的调整,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1)地热能。地球是一座天然的巨大能源库,它内部蕴藏着大量热能。地热能为地球上存储的全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的一亿七千万倍。地热能取自“天然的地下锅炉”,不需要燃烧任何燃料,更胜去了复杂庞大的燃料运输和燃烧系统,避免热因燃烧而产生的污染,因此是一种清洁、廉价的能源。我国的华北、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区蕴藏有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将对改善供热能源结构、减少污染起巨大作用。


(2)垃圾燃烧等新热源。垃圾焚烧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降量化及资源化,将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用于供热或发电,使城市垃圾成为新能源变为可能,这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安装有近十座垃圾焚烧炉,生产的热水用于集中供热。而我国南方深圳等城市也已经有垃圾焚烧的成功的经验,利用垃圾焚烧技术处理城市垃圾一备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纳。


(3)核能供热技术。核能是一种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能源。核燃料的热值比煤高270万倍。核能过去主要用于发电,近今年已逐步应用于供热。由于供热反应堆比发电厂的动力反应对输出蒸汽或热水的压力和温度低的多,其安全性大大提高,故可靠近城市和热用户。另外投资费也大大降低,一般仅为动力对的1/10,其经济性也可和燃气、燃油供热站相比较。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开发的5MW试验性供热堆已于1989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沈阳热力公司2*200MW核能供热机组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核能供热正在走进百姓生活。


(4)热泵供热技术。热泵可以把不能直接利用的低位热源(空气、土壤、水、太阳能、工业废热)转换为可利用的高品位热能,从而达到节约高位热能的目的,特别是将低位能源转换为采暖用能方向,热泵有独到的优势。热泵技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技术上已十分成熟,热泵装置目前已进入家庭、公共建筑、厂房以达到供空调、采暖、热水供应所需的热量。热泵在上海、广州等南方城市已有大量应用,以青岛位代表的北方城市也已开发出新型的热泵产品。

(责任编辑:liang  )
下一篇:

供热采暖系统水质规程

上一篇:

国内外城市主要供热方式现状及发展趋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297110671@qq.com
 
0相关评论